佛对血缘关系的看法
来源:阅藏分享
作者:杨新宇
时间:2023年11月17日
有人问《中本起经》中“原于人本,从痴有形……”一段如何解释,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,但在公号中找不到了,这里重新发一遍。这篇文章正好和最近写的主题有关,血缘关系也是一种轮回之法,努力到最后还是零,接着上一篇很合适。以下是原文:
儒家重视血缘关系,这有利于种族繁衍,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是有贡献的。父子关系是天然的,君臣关系非天然,儒家比附父子关系来证明君臣关系的合理性,把血缘关系作为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石。总之,血缘关系是儒家文化的基础。普通人即使他不太认可儒家文化,也本能的看重血缘关系,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,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。
但佛教并不把血缘关系看得高于一切。《中本起经》中讲,佛度频婆娑罗王时,为国王解释父子关系:“众生生死皆由恩爱。父母自言:‘是我所生,是我之子。’子非父母所致,皆是前世持戒完具,乃得作人。”
又说:“佛告王曰:‘儿在胎中,若有盲聋,母豫知不耶?’王答佛言:‘实不豫知。’佛言:‘此儿宿命罪行使然,非父母过。儿在胎中,若其圣明,母不豫知。皆由履行清纯,非父母力。此理明验,王善惟之!’”
这段经文的背景是频婆娑罗王子阿阇世后来杀害父王,在《未生怨经》中讲到这个故事。佛初见频婆娑罗王时已预见未来,先说了这段法,后来频婆娑罗王被囚禁时还回忆此次佛所说法。
如果生命仅限于今生,那么血缘关系确实是最重要的,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后,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,寄托了自己的希望。故说“是我所生,是我之子”。而佛教的生命观是无始轮回,孩子是另一个独立生命,前世持戒而得作人,因和父母有缘而来做他们的孩子。孩子前世造业感得今世果报,非父母所能给予。孩子和父母有缘,但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。每个人自己的生命就在延续,应该多考虑自己的未来,不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。
佛接着说:“原于人本,从痴有形,从形生情,从情生识,从识生欲,从欲有父子,从父子生恩爱,从恩爱生忧悲,展转五道无有休止。人亦不知,生所从来?死所趣向?不识其根,各相字名言。是父?是子?唯得道者,乃知其原。生、死因缘,本从痴起,一切无常。大王受持!”
这是进一步指出,今生的血缘关系不仅是暂时的,没有绝对的价值,而且父子恩爱的根源是情和欲,情和欲的根源是痴。父子恩爱也是痴的一种表现,而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。
如今看这段还有一点可讲。十二缘起从无明缘行,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“从痴有形,从形生情,从情生识,从识生欲,从欲有父子,从父子生恩爱,从恩爱生忧悲。”痴就是无明,这段的一头一尾正好是十二缘起的一头一尾,故可以理解为十二缘起的变形。从痴有形,形是身体,对应于十二缘起的生,“从痴有形”直接从痴跳到了生,后面几句则对应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
明白后面对应生缘老死忧悲苦恼,就可以解释清楚了。老死的老不是老年的意思,是变老。人从出生就在变老,最后死。生、老、死概括了人的一生,参见《是“生老住死”还是“生住老死”?次序包含重要信息》。面对刹那不停的变老和终将到来的死亡,生命的对抗方式就是繁育后代,对应于“父子”,而情、欲、恩爱都是围绕它的辅助环节,所以,总体上这些都从属于老死。这样分析,则“从形生情,从情生识,从识生欲,从欲有父子,从父子生恩爱,从恩爱生忧悲”正是“生缘老死忧悲苦恼”的一种具体形式。
十二缘起是一个框架,可以有不同形式的细化。《大因经》中还有一个例子:“缘爱有求,缘求有利,缘利有分,缘分有染欲,缘染欲有着,缘着有悭,缘悭有家,缘家有守。阿难!缘守故便有刀杖,斗诤、谀谄、欺诳、妄言、两舌,起无量恶不善之法,有如此具足纯生大苦阴。”这也是十二缘起的变形。分析这类变形表达能加深对十二缘起的理解。
原文写于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
2023年11月13日星期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