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论和实干密不可分,别再把实修和读经对立起来了
来源:阅藏分享
作者:杨新宇
时间:2023年6月7日
六层次模型是通用模型,适用于任何问题。具体到佛教就是道法法师总结的“读得完→读得懂→行得通→证得果”。读得完和读得懂是理论学习和研究,行得通是实验探索找出方法,证得果是实修和证果。“读得完→读得懂→行得通→证得果”对应于“理论研究→实验探索→实践→达到目标”。这里所说的读得完、读得懂、行得通,不是某个天才读得完、读得懂、行得通,而是让普通人经过努力能读得完、读得懂、行得通,所以已经蕴含了“维持知识传承”和“提高学习效率”,但没有直接表述出来。
读全是读懂的前提。我自己有这样一种心理,佛经通读一遍之前,总担心还有什么重要的东西不知道,这时候不敢做太深的解读。等把佛经研读一遍之后,看见了全貌,就清楚了。佛经就讲了这些,没有更多东西了,不明白的地方只能在这里深入挖掘。我读《阿含经》的时候,这种感觉很明显,通读一遍之后,第二遍细读,一些原来不注意的细节就注意到了,一些深意就体会到了。这种感觉,其实就是研究中应该先尽可能广泛占有资料,然后再分析解读。如果顺序颠倒,才读少量经典就开始解释发挥,很容易错解。佛经中盲人摸象就是指这种情况。
先读全再深入理解,可以避免发挥太多。比如《金刚经》中“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,其中寿者相是什么意思?只盯着《金刚经》是想不明白的,经读多了就会发现,佛经中类似表述很多,相互对比就明白了。比如,《佛说象腋经》与之对应的是“起我见、众生见、命见、人见”,寿者相对应命见,认为有个东西叫生命。这个东西在,人就活着,这个东西没了,人就死了。《金刚经》翻译为“寿者”,寿就是寿命,寿者就是“寿命这东西”,是把寿命看成一种物质性的东西。这样理解比自己发挥解释可靠多了。
但是,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如何读完呢?佛教文献形成的历史脉络,是有章可循的。先有佛陀宣讲的佛经,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度佛教论著,在印度佛教经典基础上产生中国佛教著述,佛经是一切印中佛教经典的源头。汉传佛教一向有“本佛宗经”的传统,充分体现了对佛经的重视。因此,阅藏的第一步,应该是通阅佛经,然后再逐渐广读印度和中国的佛教论著。
“读得懂”比“读得完”难得多。基础工程量是十倍以上,每个人读懂要花的时间也将是十倍以上。读得懂可以分两步走。第一步,先在文字上读懂,主要解决语文问题。第二步再解决读懂义理,这需要参考古代论著,对比研读。
总策略是能在语文层面解决的问题,尽量在语文层面解决,留到义理层面的问题越少越好。语文层面是确定性的,没有争议,这个策略就是尽力扩展确定性和无争议的空间,压缩不确定和争议的空间,压缩之后理解难度也就降低了。
一般人觉得这些工作繁琐、价值小。我们是专挑这些事做,这些事的最大好处是没有争议。在有争议的领域干什么都难以形成稳定的成果。没有争议,只是繁琐,可以通过挖掘自身潜力解决。“积土成山风雨兴焉,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”,这些工作积累多了,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“读得完→读得懂→行得通→证得果”,四个环节中,读全是读懂的前提(“读得完→读得懂”)的道理容易理解,实修才能证果(“行得通→证得果”)的道理更被广泛接受,难点在于“读得懂→行得通”,为什么实修得先读懂佛经?
比如,中国基础建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,都是实干出来的,是无数工人辛勤工作的成果,所以说实干兴邦。但实干的前提是什么?是科学技术!科学家和工程师把原理和方法都搞清楚了,然后才能按工程规划施工。技术不过关就强行实干,一般来说,根本完不成,即使完成了也会出问题。实际上也不会有人蛮干,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,如果完不成或完成后留有问题,谁也负不起责任。所以,在工程建设上,理论和实干是密不可分的。
可惜的是,这个道理在佛法学习的时候却出现了分歧。一说要扎实研读经典,有些人立刻就会回应:“要实修”,不要“入海算沙徒自困”!这是把实修和研读经典对立起来了,认为研读佛经是入海算沙,和实修没关系,纯粹是浪费时间。要实修就不能学理论,研读经典就不是实修。这就把“读得懂→行得通”这一环节否定了,四层台阶,打掉这一环后只剩下实修和证果两级了。实修没了指导,所谓实修往往成了低效苦行,苦则苦矣,但效果并不好。把理论和实修对立起来,理论脱离实践就失去了方向,实践脱离理论就失去了指导,结果困在荒漠中走不出去。
比读得完和读得懂更难的是“行得通”。研读经典和实修的关系,就像科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的关系。我们看科技方面的报道,很多技术团队都是先广泛收集资料,再花一两年学习研讨理论,把理论吃透之后开始实验。收集、梳理资料的工作做到位,相当于“读得完”,深入学习理论相当于“读得懂”,实验探索相当于“行得通”。科研项目中最难的一步往往是实验探索。一般来说,理论原理花几年就能搞明白,而实验常常一干就是很多年,因为有大量的技术细节,科技上叫“know-how”,就是“从原理到实施的技术诀窍”,只有把一个个“know-how”都解决才能成功。修行过程中肯定也有大量技术细节,有人称之为“窍诀”,要一一解决才能修证到一定境界。
读得完、读得懂、行得通的困难都在技术上,读得完已经基本解决,读得懂花几年时间也能解决,如果在读得懂的过程中能积累一批有扎实基础的人才,到时候行得通也会变得不那么难。更大的困难还在佛弟子的观念,如果不能建立起重视理论探索和重视积累的观念,则寸步难行。
写于2023年1月
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