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到主要内容

从通用问题模型看佛教所面临的问题

  来源:阅藏分享
  作者:杨新宇
  时间:2023年6月6日

  我们用复杂问题通用解决模型来看佛教。大多佛弟子都能认识到第二层“实践→达到目标”这一级。佛教讲发心就是确定目标的意思。佛教常讲的修行法门就是修行方法,按一定方法实修才能达到目标,一般都有这个认识。但一般都想得比较简单,认为有一个或一组方法,修这些法就能证果。按照这种认识,很多人希望遇到大师传一个法,自己只要照着苦修就能修成了。

  少部分佛弟子能认识到第三层,“实验探索→实践→达到目标”。认识达到这个层级的人,不会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大师身上,有大师当然好,因缘不够,没遇到大师就自己学习探索。

  由于佛教实践太难,所以一旦认识到需要探索,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看前人的书,能不能找到方法,至少有所启发,不用从头探索。所以,佛教的探索总是始于经典的学习,很像科研攻关和重复前人实验的情况,不是一上来就自己摸索,而是先要尽可能获得已有资料。所以,能认识到第三层就能到第四层,“理论研究→实验探索→实践→达到目标”。

  认识到第四层的人已经不多,但就算认识到这一步仍然很难走通,因为佛教面临的情况更复杂。原则上也可分为理论学习、实验探索、实践等几步,但每个环节都比科研项目难很多。收集资料,大藏经的规模比一般的科研文献大,理解难度也大,实修难度更大。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把理论研究、实验探索和实修都完成,甚至仅仅理论研究也不是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能完成的。这个时候,必须先解决传承问题,在此基础上再说研究探索的问题。这就是第五层:“知识传承→理论研究→实验探索→实践→达到目标”。

  就像一群人住在一个被重山峻岭包围的山谷,传说能走出重山,但已经好几百年没人走出去了。这时候怎么办?一种办法是一个人钻进山中一直走。这样有可能走了很久,最后死在山里。还有可能走进某个风景优美的山谷,就以为已经走出重山了,从此住在里面。当然,也可能最后能走出去,但即使走出去了,后人也很难跟着走出去。不重视理论的实修者相当于这种情况,不知道他们最后能走到哪,大概率走不出去,或以为走出去了实际只是进了个山谷,就算走出去了,别人也很难跟着走。另一个办法是不指望很快钻出去,而是随走随留下路标,让后人能跟着走到这里,然后继续往前走。只要认准方向,一代一代接力,最后总能走出去。显然,在山足够大的情况下,必须用后一种办法。

  佛教的情况还要更复杂,仅仅学习和传承也很不容易,这就需要六层模型:“提升学习效率→知识传承→理论研究→实验探索→实践→达到目标”。还是用走出群山的比喻。留下路标可以让后人少走冤枉路,但走路的时间不会减少。要让后人走得更远,必须让他们能走得更快,能用最短时间走到前人达到的最远处,然后有更多时间往远处走。要走得足够快,就要修路,路越好越能提高前进速度。有次从洛阳去山西,沿二广高速公路一路向北。路上有一段连续十几公里的隧道,不是一个隧道,而是一个接一个隧道,隧道间相隔仅仅几十米。其中最长的隧道有几公里,长短相续,就有十几公里的路途了。现在二十多分钟就可以通过这段路,以前翻山越岭不知道要多久?至少半天吧。怎么缩短到二十分钟?看看两侧的岩壁,十几公里隧道,是一厘米一厘米挖开的!多少人昼夜不停干好几年,积累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上面,后人就方便了。现代化是积累出来的。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一天天变好,也是多少年的辛苦积累慢慢见效了。

  修路要积累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大幅提高通行效率,同样,要大幅提升学习效率也需要积累。比如,现在学佛人都离不开的cbeta,这是一个从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做了三十多年仍未结束的庞大工程,如果没有他们的积累,佛教的面貌肯定和现在有所不同。再比如,过去阅藏那么难,现在100天就能通阅小全藏。怎么做到的呢?就是六年积累的成果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探索了六年,前后几万人参与实验,把这些实践成果汇总起来才实现百日通阅小全藏。未来也一样,需要扎扎实实积累工作成果,把阅藏变得不那么难,让人人能读完,能读懂,最后能修行,能证果。

  综合以上分析,佛教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佛弟子的观念问题。核心是树立起两个观念,第一是要重视理论探索,不要把经典研读和修行对立起来;第二是重视积累,不要总想着自己修成,要甘当铺路石,做一些自己虽然不受益但积累起来能让后人容易修成的工作。这两个问题都属于现代化范畴,就是佛弟子的观念要从农业文明时代升级到信息和知识时代。

  写于2023年1月
  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改

  相关阅读:
  佛子心中的北斗星
  复杂问题的通用解决模型

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