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賢:佛經音義審校工作期待您的加入!
各位大德法師、善信居士,
新春吉祥!
承蒙法師們的鞭策與鼓勵,繼《小全藏》編輯完成之後,我們發現,從“讀得完”到“讀得懂”的層次之間,尚需搭建更多台階。經過近一年的探索與實踐,《小全藏音義彙編》便是基於這個實際需求而推出的閱藏輔助工具。佛經深廣,限於自身的學識,一定還有很多問題,有待大家提出,我們不斷改進。
下文是關於音義匯編工作的簡要説明。今日刊出,希望找到對此項工作感興趣,能承擔審校工作的善友,一起完成千萬字的經藏注解工作。如果您有佛教信仰,并且具備中文專業碩士以上學歷,至少精讀過一部十萬字以上佛教經典,請與我們聯係。歡迎致函自薦,不勝感激!
郵箱地址:info@yuezang.org
小全藏音義彙編說明:
閱藏是一種修行方式,讀誦經藏可以直接聞思佛陀教言,可令一代聖教悉數熏入八識田中,其殊勝功德不可思議。同時,重要的是,經過通閱經藏,可以建立宏觀的佛法認知,樹立系統的正知正見,從而在正確、完整“信”“解”的基礎上,為佛法的“行”“證”提供有力的指引和保障。
大眾閱藏經過多年的探索,參考歷史上的多種判教方式,依照“由淺入深”等原則,對藏經內容進行重新編排,形成了一百冊、千萬餘字的《小全藏經典彙編》。大眾閱藏在推動閱藏實踐的過程中還發現,閱藏從“讀得完”到“讀得懂”的層次之間,尚需搭建更多台階。《小全藏音義彙編》便是基於這個實際需求而推出的閱藏輔助工具。
為閱藏提供的音義工具,古已有之。通常認爲,北齊釋道慧所作《一切經音》是最早的《一切經》音義,今已亡佚。現在廣爲人知的唐代玄應撰《一切經音義》二十五卷和唐代慧琳撰《一切經音義》一百卷可以視爲佛經音義的代表作品。遼燕京崇仁寺沙門希麟所撰《續一切經音義》十卷,則是慧琳音義的續作和補充。另外,五代後晉可洪所撰《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》(亦被稱為《可洪音義》)以《開元釋教錄》入藏錄之函次,拾集藏經中之難字附以音義,並匡正訛字,對古字、俗字等之字形、點畫,所說較為詳盡。
今日我們所做的《小全藏音義彙編》的學術價值自然不能與上述作品相提並論。我們只是借用古今的音義研究成果,針對《小全藏經典彙編》中比較生僻、難懂的字詞句進行了相應的注音和釋義。我們注音注釋所依據、引用的書籍、資料大約分為三類:第一類與字詞音義相關性較強,如《漢語大字典》、《漢語大詞典》、《古漢語通假字大字典》、《異體字大字典》、《高麗大藏經異體字字典》、《可洪音義異體字字典》、《敦煌俗字典》、《玄應音義》、《慧琳音義》、《續一切經音義》、《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》、《中古汉语语词例释(王云路 、方一新)》、《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(蔡镜浩)》、《唐五代字典(江蓝生、曹广顺)》等;第二類與佛教專有名詞相關性較強,如《佛经词语汇释(李維琦)》、《佛學大辭典(丁福保)》、《阿含辭典(莊春江)》、《雜阿含經校釋(王建偉、金暉)》、《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》、《翻梵語》、《佛光阿含藏》、《佛光大辭典》、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、《南山律學辭典》、《法相辭典(朱芾煌)》、《佛學常見詞彙(陳義孝)》、《正法華經辭典》、《道行般若經辭典》等;第三類是上千篇佛教漢語研究論文。
我們在做音義彙編的過程中,對於導致閱藏難度的原因有如下體會:
1. 譯文的難度。在佛經翻譯成漢語之前,多以梵語、巴利語,還有當時的地方語等語言種類進行傳播,誠如《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》一書中的序言所說,始於東漢、持續千年之久的佛經翻譯,並不只是單純的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,而是一種史無前例的跨文化交流活動。在漢譯過程中產生了大量音譯和意譯的外來詞,其中包括許多爲了表示當時中國沒有的思想、觀念而創製的新詞,使用現有詞彙時也出現了不少新義,特別是廣泛地運用了當時漢語的口語表現形式。甚至很多漢文佛經中還能看到外來語的一些特殊語法形式。這些新詞、新義、口語和特殊語法形式,經過歷史流變,一部分保留至今,但也有很多在當今罕有使用,因而難以理解。
2.佛經翻譯始於東漢,經過魏晉南北朝,于唐代達至高峰,佛典的文本於今而言都是古代漢語。古代漢語中的字、詞、句的讀音、含義和用法也帶來了閱讀的困難。
3. 佛經中有大量的法相名詞,如果對這些專有的名詞沒有理解基礎的話,經文含義也自然難以明了。而且由於翻譯佛經的時間跨度很大,並且早期翻譯的條件不夠成熟,就會導致含義相同的詞彙,有多种的翻譯方式,如此也平添了閱讀難度。
4. 歷代不同版本大藏經在抄寫、刻印中存在的文字差異、錯誤等所導致的閱讀難度。這需要參照可靠的校勘信息,才能解決。
5. 句讀的問題。古代的譯經,沒有當今豐富、全面的標點,即使部分經典有簡單的標點,也跟誦讀節奏的斷句相關更大,而與文義的邏輯斷句相關性較弱。今人在重新標點的時候,也會出現標點錯誤之處,這也就導致理解的錯誤。
正因為以上原因,我們才不揣淺陋,做了音義彙編的初步探索,想為閱讀《小全藏經典彙編》的朋友省下一些查詞典、查資料的時間。同樣也是基於以上原因,有些問題我們也難以解決,只能暫時懸置,所做的音義內容還存在掛一漏萬、釋義不確之處,所以大家使用時可以審慎對待。另外,當今互聯網時代,推崇用戶生成內容以及迭代更新的觀念,我們也誠懇希望您在使用的過程當中,補充音義內容,提出修改意見,讓我們共同將這個工具打造得更有價值。
還有幾點補充說明,第一,《小全藏經典彙編》選用藏經版本來自於CBETA的電子佛典,文字標點等基本保持了其原貌,所以在《小全藏音義彙編》當中,有關於斷句標點的注釋,就是針對CBETA已有斷句標點的修改建議;第二,《小全藏音義彙編》作為閱藏的輔助工具,對一部分生僻字詞保持了一定的重複率,比如在前幾冊出現的某個字詞,會在後幾冊再次出現,其目的是為了避免讀到後邊忘了前邊的情況出現;第三,前邊提到,音義彙編是“讀得完”與“讀得懂”之間台階,這裡再贅言一下,它只是系列台階中的一個初階,其作用或許通俗地說,可以叫作“認得全”。所以,我們既不低估,也不高估音義彙編的作用。
最後,我們借蕅益大師對閱藏的一段開示來結束這個說明,“聽法須觀心,書寫須解義。然解義正不必強加穿鑿,亦不徒循章摘句,但至誠讀誦,展卷如對活佛,收卷如在目前。千遍萬遍,淪骨浹髓,寤寐不忘,緣因既深,一十二千七百,無不一串穿卻也。得此消息,便知吾言不誣。”